|
图为:茅箭区“工业梯田”,图为普林工业园鸟瞰。(视界网张龙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汉泽通讯员汪建军张晓
从公社到市管区;从城郊到中心城区;从农业主导到工业重镇……十堰市茅箭区,以全市2%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市20%的经济总量。
茅箭区委书记周庆荣说,1984年以来,该区干部群众用新时代愚公精神,努力把茅箭建成创新升级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现代消费中心。
开荒种菜
1984年,十堰设立市辖区,茅箭公社升格为茅箭区。
这一年,秦明秀的儿子出生。秦明秀家住顾家岗,是土生土长的茅箭人。“当时的集镇只有两三条街,规模不及现在一个乡镇。”
1984年6月,茅箭区印发《关于发展我区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以发展蔬菜为主导产业。
秦明秀介绍,当时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他们家承包1亩多地菜园,“收入不错,春节全家人穿上了新衣服。”
大家“一窝蜂”种菜,秦明秀一家加入开荒大军。两年后,她家的菜地扩大至3亩多。
1993年,每日电讯网,茅箭提出“三二一”(三产业为主体、工业为主导、城郊农业为基础)发展思路,首次把服务业和工业摆在农业之前。
1996年,秦明秀家的菜地因修路被征用,她和丈夫开起了汽配商店。如今,汽配商店已发展成公司,由儿子和丈夫打理。她专心在家照顾孙子,每天跳跳广场舞,“这种幸福的日子过去想都想不到。”
建设工业梯田
没有工业支撑,2000年以前的茅箭,县域经济始终徘徊在十堰市后几名。
2002年,浙江万向集团欲与茅箭辖区的通达公司合作重组,但苦于没有一块50亩以上的平地建厂。眼看项目将搁浅,茅箭区决定开山平地,半年时间内,该区搬走5座荒山,平整土地495亩,满足了项目之需。
向山要地,梯级开发,这一“无奈之举”让民营企业家陈桂祥看到了商机。次年,他与人合作成立十堰首家民营工业园——普林工业园。工业园从海拔228米起步到276米,建成8个梯级平台,形成“工业梯田”600多亩。“一边建工业园,一边找企业入驻。”陈桂祥介绍,园区实现水、电、路三通,类似于现在的“重资产招商”,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两年后,入园企业达18家,每日电讯网,年产值近5亿元。
2012年,普林工业园实现“满园”,入驻企业133家,年产值46亿元,面积从600多亩发展到2000多亩。
茅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探索得到认可,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工业梯田’是茅箭工业腾飞的标志,背后是思想的创新和变革。”该区区长张捍声介绍,茅箭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培育出十堰第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全国最大的汽车变速箱同步器生产基地、“国六排放处理系统”最大的生产基地等。
2018年,全区工业企业338家、工业总产值301亿元,双双比2000年的28家、3.69亿元增长近百倍。
新经济亮点纷呈
2013年,25岁的梅津瑜从澳大利亚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茅箭。
当年底,梅津瑜和几名海归创立湖北创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初衷是帮创业者圆梦,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咨询、顾问等服务。
梅津瑜的想法切合了茅箭区新经济发展战略。该区协调提供3层闲置的商品房,帮助公司打造“NOVO+众创空间”。
梅津瑜介绍,园区内有网络送餐公司、网红奶茶店总部等企业,有一家企业获知名投资机构2000万元融资,另有8家企业获得A轮、天使轮投资。目前,入驻企业100多家,直接带动1500余人就业,去年园区产值超4亿元。
作为十堰中心城区,茅箭面积狭小、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2018年,茅箭区把发展新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壮大楼宇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目前,全区各类商务楼、孵化楼(园)75座,入驻市场主体2000余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区委副书记顾衍波介绍,通过招商和培育,京东云、小蜜蜂网、猪八戒网、云仓电商物流等一批新经济企业在茅箭蓬勃发展。
,每日电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