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中因小错误引发大问题的情况很常见,大到航天发射失败、小到发表的论文被撤回。为了避免小错误导致大问题,研究人员必须对原始数据有充足的了解,必须能够判断数据的真伪和对错,这就要求科研人员经常亲临科研第一线;即使不能做到经常亲临科研现场,也应该对数据的疑点保持警惕、追根问底。
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大多数科研工作实际上由研究生完成,有些研究生缺乏科研基础和科研热情,也不够认真和细心,这样的现实情况经常会导致一些研究数据不准确或者数据分析不准确。如果我们对有问题的原始数据全盘接受,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包含错误的工作一步步推演、放大,就可能造成大问题。
我和一个研究生讨论样品的热重分析结果时,发现该研究生把样品加热后的失重计算区间搞错了,以至于所得失重数值不合理。如果我当时采信了这个研究生的分析报告,就会对化学合成产生错误判断。对存疑的数据,我一般会要求研究生拿出原始曲线、照片等给我看。于是,我和这个研究生一起对着电脑屏幕计算样品的失重数值,发现了错误并及时纠正了错误。在日常科研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必须把错误扼杀在原始数据阶段,不让错误传递下去。
还有一种小错误是由“想当然”造成的。我们曾有一个研究生做了一项科研工作,他把二异氰酸酯和有机胺放在一起反应。当时,我们从教科书上得知这种反应很容易进行,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设计的反应“应该”能够反应完全。可是后来我们换了一种溶剂再做这个实验,却发现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于是我们重复之前的实验,发现反应同样不能彻底。推测原因,可能是二异氰酸酯中一个官能团反应后分子变大很多,空间位阻增加导致另一个官能团反应变慢。于是,我们调整了加料顺序,结果有所改善。这个例子就说明“想当然”容易犯错误——如果将我们原本“想当然”的这个合成反应放大,结果一定不可控。
注意观察是实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决定了数据的可靠性,即便高度现代化的仪器所得的检测结果也可以被合理地怀疑。我们曾用X 射线衍射研究了3种玻璃材料,发现一个样品在不同的仪器上测得的X 射线衍射图大不相同。我认为是仪器操作的问题,可能是样品放置的高度不合理。为了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应该采信哪一组数据,就需要自己去仪器旁边观察、继续验证。
上述这些似乎都是小问题,但常常被研究者忽视或者轻信。研究者原先没想到会出现错误,这一方面是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是不注意观察导致的。这些小错误延续下去就是大问题。很多科研工作者拿着自己的研究生做出来的初步结果到处吹嘘,甚至拿到企业去放大生产,结果企业损失大量资金,科学家损失学术声誉。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对自己手里的数据有十足的把握,以避免小错误引发大问题。
(责任编辑 李娜)
作者简介:徐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发表在2017年第24期《科技导报》,欢迎关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事宜未及落实,欢迎图片作者与我们联系稿酬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