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码网

  • www.171739.xyz
  •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下载平台
搜索
一起源码网 门户 科技前沿 查看主题

缅怀2017年逝去的47位中国科学家,他们的贡献永远会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

发布者: 云文章 | 发布时间: 2020-1-24 11:30| 查看数: 4783|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历史的车轮滚滚,时间悄无声息地流动着。

很多人向我们走来,也有很多人向我们永远地挥手道别,

但是始终有一种精神留存,那份感动总是让我们热泪盈眶,

在很多热点新闻中,他们的光芒永远敌不过那些美艳的明星。然而当尘埃落尽,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是他们的名字,是他们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星光璀璨,隽永人心。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来追忆47位来去的中国杰出科学家。

黄大年、李佩、吕志涛、周有光、任新民、屠善澄、吴文俊、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柯俊、朱英国、南仁东、朱显谟、高伯龙、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刘建康、陆钟武、李世邦、卢良恕、蔡申瓯、沈祖炎、钟扬、张齐生、金鉴明、卢佩章、崔国良、俞昌旋、

叶惠方、熊远著、赵国藩、于同隐、苏锵、李家治、谢学锦、郑成竹、徐祖耀、薛社普、

俞大光、严仁英、张乃通、阮可强、彭少逸、郭予元、蒋锡夔、

01

卢良恕

2017年1月4日逝世

卢良恕院士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我国南方 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 种,在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推动了南方及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

无论在国内调查,还是到国外考察,卢良恕每到一地考察,都必先调来材料,了解所要考察地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到现场一看一听、一查一问。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作过上百场学术报告,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他曾指出未来中国农业,要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玉米、绿肥、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在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上,面向整个国土,特别是丘陵山区、草地、内陆水面滩涂和近海资源,开发各种食物和营养源。同时,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持续利用。

2017年1月4日,卢良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2

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逝世

7月7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复旦大学,我和上海的众多媒体记者一起在倾听了这场报告会,我是一边流眼泪一边听完了整场报告,几乎是从头哭到了最后。

在英国,他在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他的团队里汇集了世界名校的精英,甚至还有诺贝尔奖的提名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2009年,在他回国前,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义无反顾,他抛弃了英国的豪宅豪车,妻子卖掉了两个诊所,放弃了今天在世人眼中无比艳羡的高端精英阶层生活,回到国内开展科研工作。

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黄大年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和领导们说,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

回国7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挖掘我国的矿产资源潜力,提高深地探测能力,向深地要资源,迫切需要高精度的探测仪器装备。我国以前地球物理的仪器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是国外高精度的仪器对我国是封锁的。在这些探测仪器当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它历来是探测装备领域的制高点之一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非常复杂,牵扯到材料、机械、电子、软件、大数据等众多交叉学科,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对这种装备的研制就投入了十多亿美元。以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研发整套装备的能力。

2009年,黄大年回国后,这一切才有了转机。7年后,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了航空重力梯度仪,这个仪器背后的人就是黄大年。

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他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03

吕志涛

2017年1月11日逝世

吕志涛是山村里走出的院士,他毕生研究的预应力,圈外人士很陌生,但它支撑的很多重大工程我们都很熟悉:南京奥体中心的超大面积平台、苏通大桥连续刚构、上海磁悬浮、世界最大直径天文望远镜等百余项重大工程,都有预应力的独特贡献。

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他牵头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桥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都要求“长寿”,只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不辱使命,预应力还可节约20%-30%混凝土。

吕志涛曾说过:“创新就是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力。”他的床头有“三宝”:夜灯声控皮球、闹钟、圆珠笔连带活页纸。一旦有奇思妙想,哪怕是半夜他也要赶紧记下来。很多项目的设计思路、理念,都有“床头三宝”的功劳。

2017年1月11日,吕志涛因病去世,享年80岁。

04

李佩

2017年1月12日逝世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给博士生上课。81岁时创办中关村大讲坛,13年间仅记录在案的讲座活动就有近260次。93岁时,她还在组织小规模的专家教授研讨会……

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1968年,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降落时失事。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1976年,李佩奉调回北京工作,1978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97年,年近八旬的李佩又遭到丧女之痛,独生女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她再次坚强地挺了过来。

垂暮之年,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05

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逝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周有光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06

叶惠方

2017年1月14日逝世

叶惠方是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她从事医学工作以来,培养出了近百名业务骨干、研究生和知名专家。她在国内首次推行了“无痛分娩法”,率先实行了“产科休养室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使妇产科的医、教、研一步步走向正规。她主编及翻译的医学书籍有10多本,参加编著的《更年期保健培训教程》一书,现被全国作为教材使用。

叶老一生简朴,一生捐献。几十年来不停地给希望工程、慈善事业捐款捐物:2000年,84岁高龄的叶老坐着火车硬座到广州把位于闹市之中的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赠给当地学校;1995年她的老伴去世,她将组织上发的抚恤金加上积蓄,凑足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在她80岁生日那天,同事要为她祝寿,她让每位同事捐10元凑足了300元,自己又掏了700元,凑了1000元寄给了希望工程;1983年叶老的母亲病逝,她把母亲留下的1000多元,加上自己的3000元全部捐给了幼儿园。而这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的家里,被子里是旧棉絮,一张单人铁床锈迹斑斑,是她的父亲开设诊所时使用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位百岁老人、著名的医学专家在捐出她的毕生所有之后,又留下遗嘱:将来去世后,还要把自己的遗体也捐献出来。叶惠方临终前一周开始不吃不喝,女儿给她在唇边点几滴水,她都会轻轻擦去,她这样做是为了给医学事业捐献出更纯净的遗体。叶惠方去世后,遵照老人的遗愿,相关部门做好了遗体接收的事项。

2017年1月17日,叶惠方去世,享年100岁。

07

崔国良

2017年1月18日逝世

崔国良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航天专家,用他的满腔热忱和拳拳报国之心,为我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建设奉献出了全部心血和智慧。

他负责研制成功多种推进剂,广泛用于战略、战术和宇航发动机,有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成功含铝推进剂,根除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解决了大型药柱裂纹;提出人工脱粘方案,保证了药柱结构完整性。任某高性能推进剂联合攻关组组长,负责制定总体技术方案,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经验证达到了高比冲、高密度、高力学性能、高装填分数的目标,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18日,崔国良去世,享年85岁。

08

熊远著

2017年1月30日逝世

熊远著是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熊远著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科学家。青年时代,他因疾病几度休学,29岁时大学毕业,53岁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治学生涯中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为了育种,他经常在猪场工作、吃住,当起了“猪倌”。严谨、执著的治学精神,使他在69岁时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作为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熊远著团队就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又优选出瘦肉率高、质优味美的杜湖猪,运抵香港后名噪一时。

09

赵国藩

2017年2月1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赵国藩赵国藩院士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赵国藩便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并提出了结构可靠度计算的实用解析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被世界所公认。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以往靠经验靠人为判断结构可靠度的不科学和工程建设不安全、不经济的问题。

在国内的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领域,有“南丁北赵”一说,其中的“北赵”便是赵国藩。

赵国藩同时也是我国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断裂力学原理出发,将用于解释钢纤维对混凝土增强的复合力学理论和纤维间距理论统一了起来,为中国乃至世界工程结构研究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60多年来,赵国藩先后培养了87名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及10名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其谦和的为人、高尚的学术品格和为人风范,也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部副部长吴智敏的回忆中,赵国藩生活简朴,对生活要求极低,午餐是夫人准备的饭盒,在微波炉上一加热,靠它可以工作一整天。张爱林说:“赵老师对帮助过他的人感恩不忘。在我们研究不确定性问题时,赵老师向数学学院的唐老师请教了新的概率论、统计论理论问题,对此,赵老师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真诚致谢。他曾说:‘饮水,必须思源。’”

2017年2月1日,赵国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10

于同隐

2017年2月6日逝世

于同隐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人与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开拓了蚕丝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为我国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于同隐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于同隐从杭州来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

于同隐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独到的人才培养方式。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第二代高分子科学代表人物沈家骢将其称为“于同隐模式”。他的研究生张炜曾将“于同隐模式”总结为八个字: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他的第一个博士、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他把你带到一片森林,然后把你放到一棵树上,但是你别老待在这棵树上,因为他也教会了你跳到其他树上的可能性。当你看到其他的树,你又跳不过去,他就给你跳跃的能力与机会。”因此,他的研究生中,不少人都“能游走在各种不同的领域”。

2017年2月6日,于同隐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

11

任新民

2017年2月12日逝世

任新民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导弹固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 “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是国家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是航天的“总总师”。

任新民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在导弹副总设计师兼发动机总设计师任上,完成中国仿制导弹的成功发射;在国防部五院火箭分院副院长兼任导弹型号副主任委员任上,率队自主研制成功火箭发动机,接着在兼任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任上对发动机挖潜改造,提高导弹的射程,研制成功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成为中国导弹发动机第一人;1970年4月24日,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技术总负责人,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第一人;以后,他出任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实用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场区总指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发射外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任新民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迄今的全过程。他100岁生日时说过一句话:“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去世,享年102岁。

12

苏锵

2017年2月17日逝世

苏锵是中国稀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稀土化学》、院士科普书系科普读物《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族》等,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数十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201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翻开元素周期表,57—71号镧系元素占据一个特殊位置:化学性质相似的15种元素“挤”在一个表格中。在中国化学界,这个表格藏着一个故事。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因其含有17种不同特性和用途的元素,需要较高的化学分离技术。针对这一难题,1958年苏锵研究和综合了分级沉淀、分级结晶、氧化还原等分离方法,分离了稀土中除钷和钪以外的15种镧系元素纯稀土。

苏先生到医院检查身体的故事,令很多学生印象深刻。他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到,医院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重大疾病的医疗器械PET-CT价格非常昂贵,每台器械价格达3000万元,患者检查一次要花上近万元,主要材料是稀土。身体检查结束后,他立马召集了团队与医院对接,希望研发国产PET-CT,降低患者费用。

“苏先生勤俭节约,但对学生慷慨解囊。”他的学生说,苏锵时常在中大西门菜市场购买价格20元的皮鞋,一穿就七八年。2014年苏锵向中大捐赠100万元,设立“苏锵奖学金”,鼓励年轻学子珍惜学习机会,将我国的稀土研究做强做大。

2017年2月17日苏锵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

13 李家治 2017年2月18日逝世

李家治是中国陶瓷、古陶瓷及玻璃材料科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陶瓷和古代陶瓷工艺发展过程及其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和非晶态的物理化学与特种玻璃材料。

他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中国由陶向瓷发展过程的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技术突破,发现和阐述了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及历代名瓷釉的形成机理以及较早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定古代陶瓷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为中国古陶瓷和历代名瓷的断源断代和鉴定以恢复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验证所得数据和仿制古代名瓷,在所内建立了“科窑作坊”。他领导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是世界第一部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史。

在玻璃非晶态研究方面,他提出了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着随后的分相,玻璃分相后各相的组成又决定随后的晶化这一规律,为导弹用雷达天线罩所用的镁系微晶玻璃的研制起到推动作用。

他组织领导了玻璃光导纤维的研究和试制,推动了全国第一条光纤通信试验段的开通。他和他的合作者共获过2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他曾被聘为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委、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故宫博物馆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

2017年,李家治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按照逝者遗愿,不举行追悼会。

14 谢学锦 2017年2月24日逝世

谢学锦院士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

他早年参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在1978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一直指导该计划的进行,迄今完成了全国700多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据此共发现各类矿产地近2000处,使金的找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制定了“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全新找矿战略。

1987年与国外勘查地球化学家一起倡议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后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不断推进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谢学锦对工作极端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并且以他父亲中国著名的矿床学大师谢家荣为榜样,总是把科学研究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8年4月13日,谢学锦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被车撞飞,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3000多毫升,生命垂危。但75岁的他与死神顽强抗争,在大量输血和手术,置入钢板、钢钉后,终于转危为安。在他身体还不能动弹的时候,就开始躺在病床上打电话、看资料了。当他刚能在病床上靠坐时便让人做了一张在病床上工作的专用小桌,开始工作,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同病房的澳大利亚人见了深受感动,称他是一个“工作狂”。

进入21世纪时,谢学锦已经年近80,他还在指挥着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和伟大工程: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上76种元素在中国大陆表层的分布,为查清中国矿产资源和环境的监控与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

2017年2月24日谢学锦院士逝世,享年94岁。

15 郑成竹 2017年2月27日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成竹教授是著名外科学者、中国微创外科事业先驱、减重代谢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致力于外科学,尤其在微创外科、减重代谢外科方面造诣高深。完成国内首套国产腹腔镜的开发研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型手术治疗,拓展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率先改进腹腔镜胃肠手术操作步骤和技术。

减肥手术在美国已经是治疗病态肥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我国还算是个“新鲜事物”。上个世界90年代,美国每年有1.6万人采用了减肥手术,并在此后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仅在2003年一年,美国就有10.3万人接受减肥手术。这当中有肥胖人口增加的因素,此外腹腔镜的发明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减肥手术。有了腹腔镜,做减肥手术就不用再开腹了,而是在肚子上打几个小洞就行,手术后恢复得也很快。郑成竹教授就是中国最早引入腹腔镜治疗肥胖的科学家。2006年在国内乃至亚洲首先提出了上消化道外科手术治疗代谢紊乱综合征,并负责组织起草中国外科治疗指南,其手术适应症及疗效评判独树一帜,成为代谢紊乱综合征外科治疗新领域国内开拓者的领导单位。

2017年2月27日,郑成竹因患咽部食管癌不治在上海去世,去世时只有58岁。

16 徐祖耀 2017年3月日逝世

徐祖耀院士1921年3月生于宁波鄞州,家世显赫,曾祖父是清末江南提督。父亲希望他学医济世,但他从记事起,目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满目疮痍,他认为,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强大的工业,由此立下“冶金强国”的宏愿,自此奋斗不止。

徐祖耀院士推动在国内开展相变热力学教学与科研;在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材料、贝氏体相变和纳米材料中相变等领域颇有建树。积极倡导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Q-P-T钢已成为国际上新一类超高强度钢。他出版的多部著作对我国几代材料科学家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3月,徐祖耀捐款100万元,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徐祖耀基金”,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贫困学子。2014年5月,他捐款50万元,在上海市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设立“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同年10月,他又捐款增资50万元,对失独或子女残疾的老年人进行专项补贴。2015年,“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帮助了311户困难老人,大多是失独老人和子女伤残老人。2016年4月,徐祖耀再次捐款100万元,设立“托起夕阳”和“呵护花朵”专项基金,用以资助患重大疾病的老人和孩子。

徐老晚年的住房在宁波居士林安养院,住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院士住的房间。 无私捐赠这么多次,然而徐老在有生之年,却从不与人谈起,连照片都很少留下。

2017年3月7日徐祖耀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7 薛社普 2017年3月10日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薛社普是我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在细胞生长与分化调控研究领域开创了红细胞排核机制的研究,对男性节育药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权威论文,对生殖生物学和细胞药理学做出重要贡献,属全国独创。

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的薛社普即将毕业,已经有多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这个孤悬海外的游子,每每思及国内正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又遭抗美援朝的战争灾难,内心便涌动起澎湃的爱国之情,回国服务的念头日日强烈。他谢绝了导师著名细胞分化权威学者、神经发生学家汉布格教授(Victor Humburger)的挽留,推辞了唾手可得的工作机会,舍弃了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之中。

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他曾和基础所生物学家的吴冠芸教授一起养猪,他们发挥科学家求真务实、追求极致的精神,将钻研科学的职业习惯运用到这项粗活累活当中,建猪舍、采野菜饲料、猪种交配、接生小猪,还给猪注射疫苗,因为善用知识、方法得当,他们养的猪膘肥体壮,广受赞誉,两个科学家硬是锻炼成了养殖能手。

自20世纪80年代起,薛社普科研团队又关注肿瘤细胞的恶变与细胞分化调控问题,研究诱导肿瘤细胞定向分化的途径,为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薛社普和同事们利用经过近6年的时间反复实验,不懈探索,结果发现,令人谈之色变的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想办法使它通过分化的途径,从恶性肿瘤细胞分化成正常的细胞。

学生回忆起薛先生的授课风格都赞不绝口,在为他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风采折服,尤其是他发挥绘画和书法的创造性,善于将晦涩枯燥的知识用绘图的形式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图画和模型,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

2017年3月10日,薛社普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18 俞大光 2017年4月12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教授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研究,是中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他参加并领导了多次国家级的大型试验,他参与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种奖励。

从茫茫戈壁到深山大川,从西北高原到渤海之滨,他经历过艰难曲折的求学生涯,有过桃李满天下的高校任教经历,有过在国防尖端武器研制中的幸福与喜悦。在最艰难岁月里,俞大光曾经被拘留关进西宁南滩监狱,蹲铁窗500余天。1971年7月被释放劳动教养,喂猪放羊。但是平反后他毫无怨言,全力以赴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他被誉为新中国电工基础教材的拓荒者和耕耘者,他主编的《电工基础》教科书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在哈工大教书育人期间,因治学严谨,他的课被称为“老虎课”,他则被称为“铁将军”。

2017年4月12日,俞大光逝世,享年97岁。

19 严仁英 2017年4月16日逝世

严仁英被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赞誉为“中华知识分子典范,我国围产保健之母”。在一个世纪的人生路上,严仁英用她的一片医者仁心,守护了我国千万母婴的平安与健康。

在恩师林巧稚的指导下,严仁英选择了妇产科专业,留在协和任住院医生。

在最困难的日子,顶着莫须有的"帽子",严仁英被贬为卫生员。然而无论是抬担架还是扫厕所,严仁英都依然宽容真诚地看待他人,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情况一有好转,她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使人工流产带来更少伤害,她开始提出"非手术终止妊娠"的设想,并带头在医院设立计划生育研究室,着手药物流产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严仁英教授和一批妇产科专家,在北京顺义农村进行了围产保健高危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神经管畸形发生率高达4.7‰,是造成围产期死亡率第一位的死因。严仁英教授向前卫生部汇报,并提出开展国际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几经波折和努力,在中美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于1990年启动。

严仁英的研究证实,如果妇女在妊娠前后每日单纯服用0.4mg叶酸增补剂(斯利安片),在神经管畸形高发区有85%预防率,在神经管畸形低发区有41%的预防率。如今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据此科研成果,调整和制定了公共卫生政策。我国政府已实施免费为育龄妇女发放叶酸增补剂的政策。

2017年4月16日,严仁英去世,享年104岁。

20 张乃通 2017年4月21日逝世

张乃通院士为我国军事通信、卫星通信、专用集群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他率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以及其他专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主持研制了指控数据链通信系统、海军超视距数据链、第一代国际标准专用集群通信系统等,成果均转化为实用装备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56年9月,从南京工学院毕业的张乃通响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党让到哪儿就到哪儿”的号召,来到哈工大任教。从此,年轻的张乃通带着满腔热情和干出一番事业的宏愿开始了他的从教生涯。

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航天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当时航天部唯一隶属的高校,哈工大决定成立航天学院。筹办任务再次落到张乃通肩上。根植于张乃通心中的信念再次让他迎难而上。从1987年航天学院正式成立一直到1996年,张乃通历任副院长、院长。这期间航天学院不仅成为哈工大的标志性学院,也成为国际宇航大学的一所永久性分校。

2016年,在回到母校与校友们一起分享自己人生体会时候,张乃通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科研中一定要老老实实,坚持到底,不要随风倒。我遇见过一些人,他自己刚刚取得了一些成就,马上就想不再做实际的工作,想去指挥别人,就是想去做甩手掌柜。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事。”

2017年4月21日张乃通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21 阮可强 2017年4月29日逝世

阮可强院士是中国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他长期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负责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负责核潜艇压水堆物理计算,研究解决了堆芯热中子空间能量分布的精确计算问题。负责完成了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我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研制成功微型反应堆,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核工业中铀同位素分离、乏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钚冶炼加工等十几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了大量的临界安全问题。

阮可强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1942年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全家从上海逃到老家慈溪。1942年至1945年,他在老家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在科研工作时,阮可强在原子能院工作,家在市里。礼拜天回家他也会做家务。他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家务活就是搬蜂窝煤。

阮可强生前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辈子我就跟核事业结缘了,不会再去做别的。自己这代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思想单一,听从组织的安排,无怨无悔、踏实工作。一个国家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和核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大国、强国的国际地位。对于这样的被选择,他不仅无悔而且还觉得很幸运。

去世前的几年,阮可强仍然致力于具体科研工作,与其他同志共同倡导开发的基于小型回旋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癌中子源装置,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7年4月29日阮可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22 彭少逸 2017年5月6日逝世

中科院院士彭少逸是著名燃料化学家、催化专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研究的人员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催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立了柱内显色指示剂快速测定油品中烃类组成的色谱方法和薄层吸附剂快速分析气态烃的色谱方法,开创了催化新材料和多项催化动态分析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理论性和应用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彭少逸院士在山西煤化所被誉为“全所科技工作者的老师”。这不仅因为他在科研工作中建树颇丰,多次获奖,并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也不仅因为他长期以来培养了不少得力助手,又是博士生导师,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善于与别人协同,乐于与他人交流,取得成果愿与助手分享。

他认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以效仿他人为满足,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看到别人已经有了的技术,自己再去努力仿制,填补省内或国内空白,这是好事,但不能说是高水平。对一项技术,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才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017年5月6日彭少逸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23

05

屠善澄

2017年5月6日逝世

屠善澄院士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善澄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195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屠善澄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儿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加入了正在筹备阶段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从1958年11月起,他开始对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提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和技术依据。

1970年起屠善澄开始从事我国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他主持了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提出了地面自旋试验方案,保证卫星上天后正常工作。

1991年6月29日,作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屠善澄代表该领域专家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在二十世纪末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屠善澄在学术上非常严格、非常严谨。学生写的论文、发表的文章,一律都不能写他的名字。不是他自己写的文章一律不写他的名字,他很严谨。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24

05

吴文俊

2017年5月7日逝世

吴文俊院士的人生堪称一段中国科学界的传奇。1950年, 他提出“吴示性类” 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示性类的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给出了示性类之间明确的关系和可以计算的公式,被称为 “拓扑学的地震”。1956年,他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38岁的他成为新中国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2001年,他成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日常生活中,吴文俊先生一直保持着豁达开朗的心态,他就像普通人那样地快乐生活着,被大家称为“老顽童”。在香港,为了体验过山车的感觉,年逾古稀的他向工作人员虚报了年龄,下来之后大呼“吓死了”。去澳大利亚开会时,看到路边的蟒蛇表演,他敢把蟒蛇缠在脖子上。去泰国旅游时,90多岁的他居然敢坐在大象鼻子上。90多岁的他还喜欢看侦探小说和历史小说,他曾告诉中青报的记者,日本侦探小说反映深刻的社会背景,不像英国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那样,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来吸引人。2011年一天,趁着儿子出差,已92岁的他,居然自己坐公交车去附近电影院看电影。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25

俞昌旋

2017年5月23日逝世

俞昌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及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是归国华侨,1941年7 月7 日出生在印尼爪哇岛一个叫安褥埠的地方,幼年在风雨飘摇的异乡度过。日本投降后,刚上小学,父母便带着他返回故乡。俞老师在乡村读完了小学,就被二哥带到厦门,进入著名华侨首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1959年中学毕业时他如愿以偿地以高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修原子核工程专业。毕业后,俞昌旋老师以优秀成绩留校任教,一生未易其地。

俞昌旋认为:受控热核聚变是一个长期战略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坚持学术纯洁和营造团结合作的氛围是此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他坚持我国的核聚变研究要从物理着手,整体布局,全国一盘棋,并长期不懈地为此奋斗努力。随着中国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这一学科领域正在飞速发展。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俞昌旋殚心竭力,坚持独立思考,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中国聚变事业的发展及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在最后的日子里,俞昌旋留下了书面遗嘱,“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17年5月23日俞昌旋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26

郭予元

2017年5月29日逝世

郭予元院士首次在我国系统研究了世界性麦类毁灭性害虫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技术。是主张我国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应自成体系的创导者之一,开展完成了“正交多项式配线求杀虫剂的致死中量”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因子相关选择法”等创新性研究。

郭予元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大家庭,幼时因父亲破产,又遭上海沦陷,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只得靠变卖东西维持生计。郭予元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他养成了在艰苦条件下刻苦读书的好习惯,1949年,郭予元一口气报了5所名牌大学并被全部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昆虫系,后因院系调整,他转入北京农业大学。

在毕业志愿表上,一直为没能参军到朝鲜前线而遗憾的郭予元写下了10个大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奔赴了当时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宁夏。

在西海固地区,这个宁夏最穷的地方,郭予元一扎就是数年。在这里,他搞清了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并找到了防控的方法。在宁夏29年半的时间里,他当过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农校教师、农学院教师、植保所所长。他关注几乎所有宁夏农林作物的重要病虫害,教过中专植保范畴的所有专业课,多数都是自编教材。

棉铃虫是我国棉花最主要的害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郭予元带领一个课题组,几年后解决了棉铃虫防治中的重大难题,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推广应用到冀、鲁、豫、陕等棉花主产区,在700万亩棉田中成效显著。更为重要的是,郭予元和他的课题组还配合农业部制定出《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从此使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有章可循。

2017年5月29日郭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最新评论

785123260 发表于 2022-8-18 14:47
安卓源代码去哪里下载

一起源码让程序更轻更快

www.171739.xyz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侵权处理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抖音号

定期抽VIP

Copyright © 2016-2021 https://www.171739.xyz/ 滇ICP备13200218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