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哲伦云面前的黑洞的模拟视图。请注意引力透镜效应,顶部的银河系星盘扭曲成了弧形。
Credit: Wikipedia Alan r
假如太阳变成黑洞,地球会被吸进去么?
一提到黑洞,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一种密度趋近于无限,光都无法射出的怪兽级天体。如果离我们近在咫尺的太阳,塌缩成黑洞,是不是会把地球整个吞噬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太阳塌缩成黑洞的过程,改变的是自身密度,也就是体积小了,质量没变。而根据下图万有引力的标量方程式:
变成黑洞的太阳,质量没变、距离没变,万有引力常数更不会变,则太阳与地球间的引力也不会变。当太阳变成黑洞,地球依然以现在的速度,在现在的轨道上静悄悄的旋转。
或者换一个酷炫的说法,黑洞视界半径公式:
太阳质量M = 2*10^30 kg
光速c = 3*10^8 m/s
代入后得到R≈2.96km
也就是说,太阳质心3公里内的天体才会被“吸”进去,而地球远在1.5亿公里之外。
然而这只是假设。根据奥本海姆极限推论,质量大于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才会在烧尽燃料后塌缩成黑洞,像太阳这样的小个子只会变为白矮星。
那么问题来了:
当太阳死去,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2016年4月13日的太阳。虽然他已经持续燃烧了45亿年,可它才刚刚人到中年。
Credit: NASA/SDO
与其他众多恒星一样,太阳也经历着诞生、成长和死亡。我们的地球一直在她的轨道里悄悄的伴随着太阳。但是等到太阳死亡之时,地球并不是悄悄的进入无尽的黑暗。
太阳将在死亡的阵痛中膨胀成红巨星,地球则会被这热量直接蒸发掉。
也许这是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没有必要开始购买星星死亡保险,毕竟这将是70亿至80亿年之后的事情。 人类从诞生起所经历的时间,也不过是它的四万分之一而已; 如果地球的年龄被压缩到24小时,人类最多只能占用最后一秒。想想恒星的寿命,我们的生命真是微不足道。
那么当太阳死亡时会发生什么?想知道答案,就先要明白太阳是如何发出光和热的。恒星系统的生命诞生于气体的大聚集,主要是氢气与少量的氦气和其他元素。气体也有质量,所以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就会在自己的重量下塌缩。从而对原恒星的内部产生压力、加热气体,直到温度升高到电子从原子上剥离,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电离态的氢发生聚变形成氦,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并产生外部压力,阻止气体进一步塌陷。 于是一颗新星诞生了。
这样的核聚变会持续数十亿年。直到最终,太阳核心中几乎所有的氢都消耗殆尽。到那时,太阳将无法产生足够多的能量来抵抗自身的引力,开始塌缩。而这时的引力又不足以触发氦聚变反应。好在日核外围的氢气层还会聚变产生一点能量,让太阳保持闪耀。
因为惰性的氦核本身没有能源,便因为重力而收缩并被加热,在上面的氢也会跟着一起收缩,因此融合的速度会增加,产生更多的能量,导致恒星变得更为明亮(比原来亮1,000~10,000倍)并且使体积膨胀。由于体积膨胀的程度超过发光能力的增加,因此表面的有效温度下降,颜色由白转红,变成红巨星。
艺术合成图:一个正在扩张的红巨星正要吞下一颗近处的气体行星。在太阳系中,当太阳变成一个膨胀的红巨星时,它将吞噬水星和金星甚至地球。
Credit: James Gitlin/STScI AVL
天文学家克劳斯·彼得·施罗德(Klaus-PeterSchröder)和罗伯特·康农·史密斯(Robert Connon Smith)2008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太阳半径将达到约1.08亿英里(约1.7亿公里),足以吞没水星,金星和地球。 变成红色巨人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0万年,与太阳的寿命相比,这仅仅是昙花一现。
当然事情也有乐观的一面,太阳的亮度每十亿年增长10%左右。太阳系现在的宜居带——即行星表面可以存在液态水——约在地球轨道半径(也称为天文单位,即AU)的0.95至1.37倍处。随着太阳亮度的增加,该区域将继续向外移动。当太阳要变成红巨星的时候,火星已经在这个区域内相当一段时间了。此时,地球在太阳的持续烘烤下,海洋彻底蒸发并分解成氢和氧。
当水被分解时,氢将逸出到空间,氧气将与表面的岩石发生反应。氮气和二氧化碳可能会成为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像今天的金星一样。当然地球的大气层是否会变得如此之厚,还取决于多少火山活动仍在进行,以及板块构造放缓的程度。我们当然希望,到那时候后代们已经选择去火星了——甚至是远离太阳系。
但是火星的好日子也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太阳变成红巨星,太阳系宜居带将会移动到49到70个天文单位之间。海王星目前的轨道可能会变得太热,可能只有柯柏带上的冥王星和其他矮行星,甚至彗星和冰封的小行星才是人类得以安家之处。
施罗德和史密斯还指出,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会主要以太阳风的形式失去一部分质量。太阳周围的行星轨道会慢慢扩大。当然,这个速度太慢,不足以让地球存活下来。但也许海王星会正好进入宜居带,承载我们的后人。
这颗恒星的死亡形成了NGC6565——一个美丽的行星状星云
Credit: ESA/Hubble & NASA, Acknowledgement: Matej Novak
最终太阳外核的氢将被耗尽,太阳再次开始塌缩,触发新一轮聚变反应。在之后的约二十亿年中,太阳将把氦融合成碳和氧(产生的能量较小),并在核心堆积起来。一旦最后的氦变成较重的元素,不再有能量产生,也不再由核聚变的热来抵抗引力塌缩。在散发出外面数层的气体成为行星状星云之后,留下来的核心部分残骸,最终将成为白矮星。
由于白矮星热源来自压缩而非聚变,最初它们相当热——表面温度可以达到华氏50,000度(接近28,000摄氏度)——足以照亮星云中缓慢膨胀的气体。数十亿年后,外星的天文学家将可能会在太阳曾经闪耀的区域,看到漂亮的环状星云。
本文主体源自LIVE Science(作者Jesse Emspak),并参考了Wikipedia关于黑洞/超新星的条目
编译:赵琨 | 校对:毛明远
编排:赵琨 | 配乐:解仁江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