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孵化器“疫”后发展的三点建议
王伟毅
■王伟毅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从国内到国外,凡是能够为抗击这场疫情做出贡献的国家、机构和个人都在积极应对,为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石。我更欣喜地看到,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电子厂净化车间,纷纷紧急出台了一批抗击疫情、支持企业发展的“暖企”政策。
严重疫情对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本身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困难,租金收入减少、园区卫生防护开支增加,使2019年以来就存在的“入驻率下降”等问题更为突出,2020年孵化载体的经营预计会更加艰难。
目前,部分省区市的应急政策中针对在减免租金、疫情应对方面有成效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出台了优惠政策,但没有具体实施细节,我认为亟待进一步明确。
疫情拐点终究会来,生活还要持续下去。孵化器包括“众创空间”在轰轰烈烈的抗疫之余,更应该思考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走、如何开源节流生存下去。在此,提供一些建议供孵化器行业同仁参考。
首先,认真研读政策。针对企业、孵化载体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申报和参与,既为在孵企业也为孵化器自身,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税费优惠、贷款延期等,每日电讯网,并尽可能增加收入。同时,各地孵化器可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推动地方政策走向可持续;另外,政府政策也要分清哪些是短期支持,哪些是长期激励。
其次,积极创造复工条件。具体办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建立园区防疫联合小组;其二,确保疫情防护物资(如口罩、消毒液、备用药品等)有效供应;其三,通过与在孵企业协商,作好员工餐饮和通勤错时安排、工作场所临时设计,特别是公共空间适度隔离或临时占用会议室等,有条件的孵化器也可以选择定点供应餐饮企业;其四是在地方政府复工指令下达后,孵化器工作人员率先复工,促进在孵企业尽快恢复经营秩序。
第三,寻找危机中的机遇。危机危机,危中藏机,往往在危机中蕴藏着平时难以出现的机会。比如,可以适时推进孵化器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企业纷纷远程办公的特殊场景,将那些能够网上办理的事务实现网络化,比如企业数据收集、网上社区、远程咨询、远程培训等。特别是国有孵化器平时建设信息化平台申请资金比较难,特殊时期可能会是个突破口。再如,企业在困难时期会暴露更多的经营问题,这是孵化器拉近与企业关系、发现企业需求的好时机,这时候要比平时更频繁、更广泛地介入企业经营并提供相应服务。此外,电子厂净化车间,这也是扩大孵化器服务范围的好机会,同时也可以积极尝试原来想做又不敢做的服务项目,探索收入的新渠道,例如金融、共享用工、餐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