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惠州科技孵化器迈向全球 阻垢炭膜滤芯、抗菌抑菌活性炭棒、复合活性炭棒功能滤芯……在惠州市银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产品展示架上,摆放着上百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活性炭滤芯。从大亚湾科创园孵化“毕业”5年后,这家专注于净水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行业佼佼者。
“孵化器对初创企业非常重要!”该公司执行董事刘洪钧深有感触。他用了一个形象比喻:企业就像一颗种子,在孵化器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乃至结出丰硕果实,孵化器政策就如土壤和不可或缺的阳光。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惠州,集聚石化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对高科技创新人才与企业求贤若渴。迈开两条腿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本土培育与请进来同等重要,惠州不断完善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
有源才有活水来。目前,惠州实现市级以上孵化器县(区)全覆盖,全市建成34家众创空间和4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超116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4万个。“全球孵化”路子越走越宽,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在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建立海外孵化器。如今,惠州科技孵化器已不再是“二房东”这样的低层次存在,而是迈向3.0时代,为入孵科技企业提供专业辅导、资本服务等针对性更强、带有附加值的服务,为创新型企业培育提供强大的支撑。
从零到县区全覆盖
建成34家众创空间4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截至去年底,我市已建成34家众创空间和4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以上孵化器实现县(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分别为12家和2家;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分别为5家和7家,孵化面积超1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1264家,累计“毕业”企业544家
作为创新创业生态中的重要环节,科技企业孵化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欧美蓬勃发展。孵化器能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空间场地、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1989年,全省第一家科技孵化器在广州诞生。2010年之前,珠三角多个城市都在建孵化器。当年,惠州才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突破,仲恺科技园成功拿到了国家级孵化器的牌子,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集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仲恺高新区,以孵化育成载体建设为抓手,先后建成了仲恺科技园、东江科技园、惠南科技园、恺众智汇园、恺晨孵化器、科环孵化器等20多个孵化平台。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省级以上孵化器占全市比例为66.7%,聚集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孵化面积达到81.5万平方米。
仲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程,可以看作我市大力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仲恺高新区孵化器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市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明确各县(区)工作目标和任务。
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的意见》,通过平台建设补助、面积和运营评价后补助、孵化绩效奖励等措施,解决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投入大、盈利周期长、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系列难题,推动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
据市科技局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已建成34家众创空间和4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以上孵化器实现县(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分别为12家和2家;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分别为5家和7家,孵化面积超1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1264家,累计“毕业”企业544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4000个。
起步虽晚但起点高
“辅导员”型孵化器涌现 吸引各地创业者聚惠
惠州依托产业优势,高起点建设孵化器与众创空间,成功培育出多个独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由大企业衍生的专业型孵化器正在惠州涌现,并逐渐转型升级至3.0
起步晚,是惠州孵化器项目建设状况。认识到这一点,惠州依托产业优势,高起点建设孵化器与众创空间,成功培育出多个独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我们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市科技局高新科有关负责人介绍,仲恺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众创空间1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孵化器19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分别有3家和4家);大亚湾区则聚焦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了惠州大亚湾科创园精细化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DYWorks云创工场国家级众创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