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hone用久了会变慢,很多人都体验过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人给出过什么科学的解释。
笑话倒是有。“苹果在手机里内置了程序,每次开完发布会触发,自动变慢,逼着你换新款。”——我几乎向每一个用iPhone的朋友说过这个笑话。
但一直以来,我从来没想过这居然是真的。
2
可这确实是真的。
12月21日苹果公司发布了一份正式声明,承认从2016年以来,新版iOS系统增加了一个新特性,会针对部分旧版设备,自动限制设备性能——通俗点说就是让旧手机自动“变慢”。
苹果公司给出的原因是“锂电池在低温、低电量、和长久使用后将无法提供极好的性能,并将可能导致意外关机”。
如果这是真实的原因,那么把电池换掉不就好了吗?
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了,在苹果开始他们对手机行业的统治之前,大多数手机是可以很方便的拆卸、更换电池的。
通过软件、硬件双重设计的配合,终于在客观上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让手机随着使用时间变长自动变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消费者所能想到的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买一台新款iPhone。
3
“计划报废”:通过工业设计,人为地为产品设定固定的淘汰期限,让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后不得不再次购买同款产品或者进行更新换代的一种商业策略。
苹果不是这种阴谋的发明者,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策略。20世纪初,为了让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灯泡,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灯泡公司们组成了一个垄断组织,合谋控制全球的灯泡生产,将灯泡使用寿命统一限制在1000小时。
这样的策略在今天看来太下流了一点,也太容易识破。所以,在现代社会,“计划报废”基本上都演变为结合了工业设计、产品创新和营销术的新型混合策略。
甚至,它还有了个更现代的名字:“消费升级”。
4
在那个电池可以方便地更换,电话也只用来打电话的时代,人们一样以一两年一部的频率更换他们的手机。甚至,那时我们“消费升级”的理由仅仅只是不断追求更加时髦的手机外形而已,手机厂商们用引人入胜的电视广告轻易说服了我们。
到了智能手机的时代,事情对厂商们甚至变得更加简单了——更快的CPU、更大的屏幕、更先进的软件系统,谁会不想要呢?
事实上,大多数手机硬件不是按照工程师们的计划报废的,而是被消费者们自己所报废的。
事实上,人们也会基于同样的动机,“报废”掉很多其他商品。
5
上周,一位KOL在上海的一家“桃园眷村”花13元吃了个包子。这个包子他吃了两次,第一次是冷的,第二次(在服务员用微波炉临时加热后)滚烫。
“巴比馒头1块五一个,你们13块钱一个,结果还是冷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他怒了。
“你大爷的消费升级!”
问题在于,如果更新型号的iPhone足以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中产阶级毫不犹豫地扔掉他们手上那台正在根据计划逐步变慢的手机。那么,你当然可以在中国上海为一个“披着怀旧外衣”、售价13元的包子找到足够多的消费者。
何况,除了“怀旧的外衣”,时髦的店招、精心编造的品牌故事、繁华的地段、甚至是那位愿意立即把包子拿回后厨的礼貌的服务员,都给了人们“消费升级”的理由。
有人认为,“计划报废”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原因不在于厂商,而在于消费者。
对于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为一个普通的包子支付13元的人们来说,一块五一个的包子早就从他们的消费生活里被“报废”了。
6
实际上,即便中产阶级们宁愿继续消费那些路边摊的便宜包子,这也不可能成为商业社会为他们提供的选项。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自媒体大V每天在吃饭上的花费只有5元、10元——而不是50元、100元的话——那间餐厅的服务员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他们恐怕连一块五一个的包子也会消费不起。
也别忘了那家为“桃园眷村”制作菜单的彩印店,为他们编写品牌故事的策划公司,甚至还有许多曾经帮忙传播过这些故事的媒体、自媒体们——他们的“消费”,都指望着其他人的“升级”呢。
在20世纪初的电气工程师们把白织灯的寿命限制在1000小时的时候,他们其实非常清楚,他们并非仅仅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这样做。
如果人们永远不需要换灯泡了,首先会丢掉工作的是那些在流水线上生产灯泡的工人,接着就会轮到工程师们自己。
7
“消费升级”——或者说“计划报废”——一直是一种合谋。不仅是公司和工程师之间,也是工人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合谋。
整个社会的合谋。
在今天这个富足的社会里,让人们去生产更多的包子已经毫无意义,包子已经够多了。
恰恰相反,问题在于如何能让大部分无须从事包子生产的人,能找到工作,能获得收入,能买到属于他们的那个包子。
一种价格10倍于普通包子的普通包子,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驱动更多的生产,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然,不断重复的“报废-升级”循环,也同样消耗了更多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并创造了更多的垃圾。
只是我们都知道“升级”是不能中止的,我们也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这一点。
距离“节约”上一次被某人视作一种美德,大约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
只要鼓还在敲,花就要继续传下去。
8
“威利:我早跟你说过,咱们应当买一个大做广告的冰箱。查利买了一个通用电器公司出的货,用了二十年,还不坏,那个狗一娘一养的。
林达:可是,威利——
威利:有哪个听说过哈斯丁斯牌冰箱?我希望这辈子有朝一日能用现金当场买下一样东西,免得它坏!我老是跟垃圾堆竞赛。我的汽车刚付完最后一期款子,汽车已经快报销啦。电冰箱啃起传动带来简直没命。那些东西的寿命他们都算好了。他们算准了,你付清最后一笔款子的时候,东西也正巧完蛋。”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